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区海渔局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区海渔局聚焦建设具有更大影响力的绿色低碳新渔业,把“争”的主题、“增”的主线一抓到底,力争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为重返烟台第一方阵贡献“蓝色”新动能。
推进海洋渔业项目建设
不断升级养殖技术与养殖装备,加速推进现代渔业和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投资1058.9万元的1个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项目建设,年内争取完成投资1067万元的2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建设,在推进渔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方面向“海洋渔业﹢”转型,使得传统海洋产业链走上升级之路。
把水产种业作为“蓝色粮仓”的主攻方向,依托4处深远海养殖大规格鱼类苗种繁育基地深耕蓝色粮仓,形成大规格鱼类苗种繁育水体1万方以上;争取市级放流任务2亿单位以上,实现年繁育水产苗种300亿单位以上,持续改善和优化我区海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围绕刺参、绿鳍马面鲀、海湾扇贝、牡蛎等优良品种开展重点攻关,积极为经海公司金山上寨虹鳟鱼苗种基地项目争取省级财政资金3500万元,项目以突破三文鱼苗种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为主要目标,年可繁育虹鳟鱼苗种500万尾,实现产值2000万元。
提升发展承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全市首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牟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自2021年9月获批以来,得到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1.4亿元,投入4518万元建设完成了智慧渔港监管平台、西护岸改造工程和孙家疃休闲渔业码头工程。下一步将进行渔港公园、水产品流通大厅、渔业综合管理中心、渔业信息指挥中心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增百亿产值的产业规模,成为渔业的增长点和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以强化政策要素保障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抢占预制菜产业新风口,突出本地特色,积极谋划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项目申报与储备工作,争取财政补助资金及政策支持,力争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水平领先的预制菜产业示范区。近年来,总计争取1200多万元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用于水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8亿元。扶持并壮大大窑园区的烟台金优食品有限公司、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等海产冷链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项目建设,为牟平水产品加工以及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示范与发展思路。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结合区内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项目建设,立足本土重点企业,依托我区大窑等食品加工园区优势及刺参、扇贝、牡蛎、鲍鱼等海产品,大力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企业落户大窑园区。
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发展能级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聚焦国内外海洋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纽带作用,拓宽区内苗种企业与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及知名企业沟通合作桥梁,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加强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建设科研教学基地,不断扩大科技合作渠道。
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推进烟台孔记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烟台银礁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项目建设,通过投放石块礁、构件礁入海,同时建设海洋环境观测系统等内容,以生态系统养护为核心,以人工鱼礁建设、资源养护增殖为技术手段,采用工程化、生态化理念,形成资源养护增殖与休闲渔业有机结合的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显著提升海域的渔业资源利用能力,每年可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不断提升我区海域渔业资源利用能力。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效,分类别、分层次加强海洋类科技人才项目的选拔推荐,推动招才引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利用渔技推广项目,举办渔民培训班,宣传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渔业品牌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和技术;强化渔技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组织渔技人员进行脱产技术培训,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到鲁东大学进修,大力培养本土应用型、复合型海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