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市民网上购物时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字眼——预售。当前,商品预售之风席卷各个电商平台,并且商品的预售期不断延长,从15天延长至45天再到90天甚至更长,个别消费者甚至还未收到2022年的新年衣服。不少网友将这种现象戏称为“纯‘预’风”。
当这种“风”在电商平台刮起,许多人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商家会选择预售?遇到发货时间一延再延、货不对板、无法退换货等问题,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
“等快递到了,我都忘了自己买过”
预售的“坑”很多人都踩过,拥有15年网购经历的宝妈小张在今年2月看中了一家大码女装网店的两条裤子,看到商品页面标明“付款后5天内发货”,她便下单了。下单3天后,张希冉看到,该商品的物流状态更新为“待揽收”,一直过了10天左右,该商品的物流状态都未再更新。
在此期间,小张曾多次与商家进行沟通。商家表示,受疫情影响,快递无法寄出。小张又多次与商家协商更换快递公司,商家同意后并未履约。
几天后,小张再次找客服协商,客服却让她退货重拍,并声称会更换快递公司。在小张看来,“我怀疑他们其实是没有货,根本不打算给我发货。”
市民小吴也有类似遭遇。此前,她曾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卫衣,等了半个月,商家也未发货,她一直催商家发货,商家不为所动。她说,“我等不及了,就退款了。”“等快递到了,我都忘了自己买过。”小吴还曾遇到过一些商家在接近发货日未发货时,没和买家沟通,直接重新修改了最迟发货日。她说,“如果品质好就算了,最怕就是质量、尺寸不合适,又得退回去,还得有运费险买家才不亏,不然退货还要自己承担邮费。”
纯“预”风盛行之下的商业逻辑
商家为何越来越偏爱纯“预”风?拥有多年网店经营经历的小陈向记者表示,在服装行业,之所以越来越多商家采取预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行业产能过剩容易引起库存积压。
预售可以减轻商家的库存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小陈指出,电商平台规定,商家标注为现货的商品需在48小时内发出,否则,平台可能会对商家进行扣分或者罚款,商家分数下降后,其推广可能会被限流,从而影响销量。
另外,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很容易出现“爆单”现象,商品“爆单”后,商家可能很难做到48小时内发货,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便设置成为预售。
疫情影响也是商家选择预售的因素之一。疫情之下,有的商家因货物积压出现亏损,让不少商家不敢囤货,于是通过预售大致确定销量后,再让工厂生产;另一方面,在生产环节,由于多重因素工厂也存在供不上货的现象。
预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商家生产商品或者进货的“晴雨表”。一名电商平台童装网店的负责人在短视频中表示,预售不是“玩套路”,预售的钱并未进入商家账户,也是商家在垫资生产。一般情况下,商家在不知道是不是爆款时,商家会先做300-400件商品进行测试,测出爆款后,在消费者能接受的情况下才去做预售,不可能让一个商家每个款直接做2000件,这样压力也是很大的。
做商品现货销售需要人、货、场的支撑,即需要投入不少资金去生产商品,需要人进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场地来存储商品。
事实上,一些商家本身并不具备做现货的能力。其中有一些商家特别是一些网红为了降低进货成本,等预售积累到一定的订单量再去进货,这样才有跟厂家压低价格的“筹码”。举一个例子,一个直播间一天的销量可能为50件,以这个数量去拿货,成本可能为50元/件,如果积累了销量达到1000件,这时候,拿货价可能降至30元/件。
预售等待时间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少消费者遇到过“货不对板”的情况。一家网店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些店铺等产品卖出去再去找工厂做现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采用便宜的面料降低成本,导致消费者收到的东西货不对板。
消费者的“避坑”指南
“纯‘预’风”盛行之下 ,不少消费者深受其扰。预售有利于商家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降低风险。然而,“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存在一定风险。”
商家在备货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原料成本上涨、订单量不足、工厂不排期等因素,商品无法正常生产出来或者进货时中间环节成本上涨,无法正常进货,导致商家一再将发货时间延后,甚至违约。
针对“货不对板”,商家却不允许退款等霸王条款,这属于“无效条款”,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确定责任,出现明显的“货不对板”的情况,商家存在欺诈的可能性,消费者可以申请商品价款的3倍赔偿。
预售商品不应该成为例外。按照消保法,购买预售商品的消费者也应当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即使超过7天,产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同样可要求商家履行修理、换货和退货的责任。
当权益受到侵犯,消费者可以先与商家进行协商,协商不成,便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另外,也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