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金秋,硕果累累,色彩斑斓。眼下,牟平大地瓜果飘香,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沐浴着清新的空气,伴随着甘甜的果香,记者来到了田间地头,在园与园相连、树与树相接的乡间美景中,和果农一道,亲历丰收的喜悦时刻。
走进观水镇八甲苹果专业合作社,装车搬运、分拣装箱、现场称重……果农们分工明确有序,欢声笑语不断,手握马上就要变成“真金白银”的苹果,果农们喜不胜收。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是苹果生产的“小年”,产量比去年同期要少一些,虽然产量减少,但是记者却没发现果农们有失望和沮丧,带着这种疑问,记者咨询了区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受今年‘小年’、花期温度偏高等因素影响,导致花量减少和坐果率降低,预计产量比2021年减产30%左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苹果的产量确实不如去年,但苹果的质量和价格上却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市面上的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因为苹果品质好,75规格的一二级市场收购价格约为5.0—5.4元/kg,80规格的一二级市场收购价格约为7.0—7.6元/kg,85以上规格的一二级市场收购价格约为8.6—9.6元/kg,基本每种规格的苹果每公斤都比去年贵了一块多。”可以说,今年果品的高质量填补了产量上的不足,让果农们在“小年”里钱包也没“瘪”多少,收入和去年相差无几。
山里的果园,一颗颗硕大的苹果像小红灯笼一般挂在树间,远远望去,像给青山披上了一层红色的外衣,部分果农正在进行苹果采摘装筐,不经意间绘就出了一幅幅“秋收美景图”。八甲苹果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最近这些年,政府派了不少专家来镇上和村里,指导果农科学种植,再结合上果农自身多年的种植经验,许多老百姓的果园管理水平都提高了不少。”
果园里,果农们三五成群地忙碌着,观水镇的果品交易市场热闹得聚了“堆”。前来售果的果农们你来我往,车辆川流不息,苹果收购商则忙不迭地将收来的苹果进行筛选、称重。“苹果口感特别好,鲜脆可口、酸甜适度,色泽也很鲜艳,卖相非常好,我拿回去卖,许多客人都喜欢吃。”前来收购苹果的商贩表示。
王格庄镇的“王根儿红”苹果今年也受到了一些不利气候的影响。在一些果园里,被冰雹打过的残次果随处可见,但幸存下来的苹果却是“好卖相”。“今年下了一场冰雹,再加上一些下雨刮大风的天气,好果率比起以往来说要低一些,不过收入上影响得不是太大。”王格庄镇前柳林夼村民谈起自己的苹果,话语中虽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希望,说着话,他便从面前的果筐里挑了一颗大个儿的苹果邀请记者品尝,“来来,尝尝我们的‘王根儿红’,滋儿滋儿甜!”
据悉,今年我区苹果种植面积18.5万亩,占全市的7.7%;预计产量37万吨,占全市的6.5%。截至本周,全区苹果已完成采收8.2万亩,约占总量的44%,销售量约为12.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42%。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区种植的苹果基本都是传统的红富士品种,虽种植面积大、种植管理经验丰富,但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区苹果品种单一,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苹果上市期高度集中,市场风险较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较大市场变动,产业将陷入大范围‘卡脖子’困境。”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我区的苹果虽然与往年比价格较高,但与烟台市部分区市比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记者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蓬莱区龙山店镇的苹果,由于品种丰富多样、口感更好,同等级的苹果价格能比我区的苹果贵上一块多钱。
果品品种单一的问题制约着我区苹果产业的发展,如何让老百姓丰产又丰收,让我区传统的“致富果”再“香”起来?对此,我区坚持“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思路,优化品种结构,有序调整早中晚熟、红黄绿色品种比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以维纳斯黄金为代表的黄色品种、以王林为代表的绿色品种、以爱妃为代表的稀优品种,突出“适度规模”“矮化集约栽培”“名、特、优品种”三个关键,采取矮化集约栽培模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三年以来,我区已发展规模果园大约3400亩,其中非红富士品种,能占到55%。
除了品种单一,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地块种植分散,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也影响了我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比如,有很多果农三五亩果园十分分散,辛苦一年,收支基本持平,甚至陷入种苹果赔钱的“窘境”,限制了社会资金进入苹果产业,使得苹果产业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变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此外,我区的苹果产业还基本处在“单打独斗”阶段,没能实现抱团取暖,更未构建出属于全区、被广泛认可的苹果品牌。以王格庄镇为例,近些年来,“王根儿红”苹果屡次斩获全国奖项,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该镇的苹果产业发展,也凸显出了产业“品牌化”的重要性。
又是一年苹果红。牟平的苹果产业渊源悠久,如何擦亮“牟平苹果”的金字招牌,以品种为前提,品质为基础,品牌为保障,让苹果产业提质升级,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