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之声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
从牟平俗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柳编

日期:2020-10-30

字号: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牟平俗语中说的“编筐、编篓”,就是传统编织技艺中的柳编。

  柳编是我国湖北、安徽以及山东地区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发明的,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柳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但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最终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母亲会编筐,当时家里好几个篓和筐。”市民刘女士说,母亲在世的时候,家里养殖了一些獭兔,每天母亲都会挎着篓子去割草回来给兔子吃,上菜园子摘菜的时候,筐和篓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刘女士说,那时候掌握编筐编篓这门手艺的农村妇女不少,但是随着她们渐渐老去,年轻一辈的也没有学会手艺,再加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这门手艺在村里也就几乎见不到了。

  据了解,编织所用的柳条柔软易弯、不易折断,通过新颖的设计和高超的手法可以编织成各种各样造型美观的实用工艺品。牟平柳编工艺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桑条、荆条等,过去在山间的田野以及河涧的溪边比比皆是,来源十分广泛,取材非常方便。每年到了冬闲的时节,农村的人们都会选择细滑而韧性强的枝条,经过泡制加工成洁白如玉的细柔条料,通过新颖的设计,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品。

  柳编工艺比较细致讲究,所需的制作工具也极其复杂,诸如锤、刀、果木剪、麻绳等多达几十种,柳编制品甚至曾经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以及生产劳动的必需品,可以作为篓子、笸箩、簸箕、斗、升、果筐等用具,用途极为广泛。专门制作柳编的场所,民间叫做地窖子。地窖子建在地势较高区域的地下3米左右,中间顶部开有一个天窗,窖口一侧设有一个架子门,在地窖子里工作的人员进、出窖子要爬梯子,门很窄,梯子很陡,上下必须小心翼翼。地窖子冬暖夏凉,适合四季劳作,且能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可保持条子的水分和柔韧性,适合编织。

  随着时代的发展,柳编不再是人们家居、劳动的“主角”用品,但它依然保持着传统本色,其中一些新产品还远销国外,受到人们喜爱,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一般的传统技艺相比,柳编是民间实用技术和工艺的结合,更是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柳编相比较于其他半机械或者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材料、技术上仍沿袭传统方式,从原料到最终成品完全以人力加工完成。

  手工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制品背后蕴涵的文化价值。在实用功能之外,柳编器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录的是我们祖辈的生活,更是形式美与内涵美最好的结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